|
1、什么是肝癌?
原发性肝癌(简称肝癌)是由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。全世界每年新发现恶性肿瘤病人约635万例,其中肝癌占26万例(占恶性肿瘤的4%),而且世界各地肝癌发病率有上升趋势。在全世界恶性肿瘤发病的位次上,肝癌居男性第七位,女性第九位。在西非、中非和东非,肝癌是主要的恶性肿瘤。但在欧美大部分地区、北非和中东属罕见肿瘤。我国是肝癌的高发国家之一,全世界每年新发现的26万例中42.5%发生在中国,发病率在万分之一左右。分布的总趋势是沿海高于内地,东南和东北部高于西北、华北和西南部,沿海岛屿和江河海口又高于沿海其他地区。然而即使在同一高发区,其分布亦不均匀。江苏启东市是肝癌高发区,近十几年来其发病率一直在万分之五左右,例如辖区内通兴乡肝癌发病率为47.44/10万,明显高于仅一条马路之隔的西宁乡(15.44/10万)和天汾乡(17.8l/10万)。肝癌同样多见于男性,病人中男女之比大约为3~4:1。肝癌的发病年龄一般在30~60岁之间,40~50岁为肝癌的高发年龄。肝癌的好发部位为右叶。肝癌的恶性度很高,曾有“癌中之王”的称号。由于它是发生在体积巨大、代偿功能极强的肝脏,过去用的一般性检查方法难以早期发现。一旦发现也常常是中、晚期的肝癌。失去治疗的良机,所以肝癌患者的存活期很短。
肝癌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之分,具有起病隐匿、潜伏期长、高度恶性、进展快、侵袭性强、易转移、预后差等特点。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。因此早发现,早诊断,早治疗是减轻肝癌患者痛苦的一大帮助。
2、肝癌是如何发生的?
我国肝癌的主要病因因素,有病毒性肝炎感染,食物中的黄曲霉毒素污染,以及农村中饮水污染。
(1)已知的肝炎病毒至肝少有A,B,C,D,E,G等类型,病毒性肝炎与肝癌关系主要为乙型与丙型肝炎即HBV与HCV。肝癌患者中约有1/3的病人有慢性肝炎史,澳抗(HbsAg)阳性率明显高于低发区,目前发现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乙型的感染一样,与肝癌发病有密切的关系,乙肝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肯定是促癌因素之一。
(2)肝癌患者中合并有肝硬化者约50%~90%,近年来发现丙型病毒性肝炎发展为肝硬化的比例不低于乙型肝炎。
(3)动物实验证明,黄曲霉素的代谢产物为黄曲霉毒素B1有强烈的致癌作用,存在于霉变的玉米,花生等食品中,食品被黄曲霉毒素B1污染严重的地区,肝癌的发病率也较高。亚硝胺类、偶氮芥类、酒精、有机氯农药等均是可疑的致癌物质。
(4)一些饮用水常被多氯联苯、氯仿等污染,近年来发现池塘中生长的蓝绿藻是强烈的致癌植物,可污染水源。寄生虫病如华支睾吸虫感染可刺激胆管上皮增生,可导致原发性胆管癌。
20世纪70 年代我国结合国情提出“改水、防霉、防肝炎”的肝癌一级预防十字方针,至今仍然有用,并已经获得初步有益,而在世界范围内,预防肝癌的主要措施为乙型肝炎疫苗,经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的人群,起HBsAg的携带率仅为1%到2%。
中医认为:中医古典文献中无肝癌之病名,但对肝部肿块的认识渊源日久。早在汉代以前,《内经》中便有类似肝癌的症状、体征及成因的记载,如《灵枢·邪气脏腑病形篇》曰:肝脉“微急为肥气,在胁下,若覆杯。”又如“伏梁,在心下,上下行,时唾血。”《难经·五十六难》曰:“肝之积名曰肥气。在左胁下如覆杯”、“肺之积名曰息贲,在右胁下,覆大如杯。”《本神篇》曰:“肝大则逼胃追咽……苦膈中且胁下痛。”《难经·五十六难》曰:“脾之积名曰痞气,在胃脘,覆大如盘,久不愈,令人四肢不收,发黄疽,饮食不为肌肤。”这些经文对左上腹及右上腹肿块作了很形象的描述。《济生方》在描述脾积时,指出除以上见症外,尚见“其色黄……腹满呕泄,中肿肉削。”《医学入门》等明确指出病变部位与病名的关系,曰:“脾积胃脘稍右曰痞气。”《诸病源候论》则称之为肝积,如《诸病源候论·积聚病诸候》曰:“诊得肝积,脉弦而细,两胁下痛,邪走心下。”《黄病诸候》曰:“胁下满痛,而身发黄,名为“癖黄。”《水症候》曰:“其病腹内有结块革卯强,在两胁间膨胀满,偏身肿。”和剂局方》指出“心腹积聚……大如水碗,黄疸……支满上气,时时腹胀,心下坚结。”《指迷全生方·诸积篇》曰:“腹中形成肿块,按之不移,推之不动,动则微喘……渐消瘦。”上述的种种描述,极似肝癌的临床表现。提示本病在中医学中属于“积聚”、“癥瘕”、“黄疸”、“臌胀”、“胁痛” “肝积”等范畴。
|